您的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 > 早教资讯 > 公司资讯

im体育深入了解儿童公平认知的发展特点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公平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3-05-28 09:41:05 浏览:

  人们对公平的感受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方式,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因而公平是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发展心理学中,对公平的研究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对公平的理解,与道德认知发展、道德行为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具有密切关系,研究儿童的公平认知对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心理学领域对公平认知的研究,心理学研究者主要将公平认知划分为分配公平认知和程序公平认知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但对儿童公平认知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分配公平认知上。

  以往对分配公平认知的发展特点的探讨发现,4、5岁到11、12岁是儿童分配公平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对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分配公平认知水平的发展趋势,研究者们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程序公平认知作为公平认知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儿童程序公平认知的发展却被研究者们所忽视。以往研究认为儿童还难以达到掌握程序公平的阶段。Darley和Shultz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表明,儿童对程序的关注要晚于其他道德判断的发展。

  鉴于4、5岁到11、12岁是儿童分配公平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5、6岁到10、11岁是儿童程序公平认知从开始显现到逐渐发展的时期。

  因此欲以小学儿童为被试,一并探讨7岁、9岁和11岁儿童的分配公平认知和程序公平认知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儿童的公平体验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丰富有关公平领域和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理论研究。

  公平时,被试关注对积极结果的获取,因此产生积极体验;不公平时,被试关注对消极结果的避免,因此,公平体验也高,助人行为水平也越高。公平体验组和其他三个不公平体验组之间助人行为差异显著。

  这可以用Lind和Tyler提出的公平关系模型来解释,关系模型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公平判断的心理过程。受到公平对待的个体认为自己被所属的群体接受和认可,使个体的社会价值和归属感得以提升。

  因此,个体在这种公平体验下,倾向于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水平,从而做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公平体验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公平体验可以激发自我的集体观念。

  不公平体验会激发自我的个人观念,促使个体的行为反应指向自我利益的维护,在遭遇不公平情境时,个体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产生更多的自私行为,利他行为水平会显著降低。

  因此在研究中,高公平体验的被试可能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观念,使他们更为关注他人利益的实现,而低公平体验的被试激发了他们的个人观念,只关注自我利益的维护,导致高公平体验的被试助人行为显著高于低公平体验的被试。

  以往研究表明,移情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近几年,有研究者提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体心理理论和移情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进而得以激发。

  因为心理理论有助于儿童正确的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却不能保证儿童以积极的方式使用所获得信息。

  移情作为激发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源,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即个体推断和理解他人情绪线索的能力,这就涉及个体的心理理论。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很可能是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和移情能力共同交互作用的体现。高公平体验组和低公平体验组助人行为差异显著,可能是因为公平体验水平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和移情发挥作用。

  公平体验高的被试自身利益得到满足,促进了个体的心理理论和移情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他们更为关注他人的需求,因此使被试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

  而公平体验低的被试此时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心理理论和移情能力受到抑制,因而降低了被试的助人行为。

  不同的公平体验可能也会引发被试不同的情绪体验,公平体验高的被试会产生愉快、骄傲等积极情绪,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更愿意去帮助他人。

  而公平体验低的被试会产生悲伤、愤怒甚至怨恨的消极情绪,个体的行为会受到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导致被试不仅不愿意去帮助他人,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

  卢光莉,蒋艳菊认为,公平能够通过个体的关注聚焦影响自我动机。公平时,被试关注对积极结果的获取,因此产生积极体验;不公平时,被试关注对消极结果的避免,因此较少积极体验。

  Cropanzano和Weiss研究了程序公正和结果喜好与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当被试发现过程不公正,受到了不令人满意的结果时,最容易生气和有挫折感。

  由此,他们特别强调公正评判时情绪因素的重要性,情绪往往会使个体以某种方式来表现。

  程序公平、结果公平组和对照组的助人行为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关,在未受到消极事件和情绪的影响下,小学儿童能够理性客观的分析,受助者是否需要帮助,助人的紧急性,助人的后果等方面,从而做出是否助人的判断。

  并且小学5年级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并趋于稳定,他们能站在受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意识到他人的需求,愿意自发的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才去助人。

  程序公平、结果不公平组和程序不公平、结果公平组的助人行为差异不显著。说明结果不公平和程序不公平共同影响了被试的不公平体验,从而影响被试的助人行为。

  程序公平、结果不公平组和程序不公平、结果公平组的助人行为差异不显著。说明结果不公平和程序不公平共同影响了被试的不公平体验,从而影响被试的助人行为。

  在助人行为上,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的作用都很大。张光和刘伟伟对大学生重程序还是重结果的研究表明,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重叠的。

  只能说,程序和结果共同影响了大学生的公平感,无法分清大学生究竟更重视程序,还是更重视结果。从研究者早期仅关注分配公平到近年研究者对程序公平的关注也可以得出这一趋势,人们对结果公平和程序公平的关注是一样的。

  研究结果也表明,对于小学5年级儿童来说,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同等重要,他们不仅会关注分配公平,对程序公平也有了高度的重视。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的重叠,而并不是以往研究认为的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较低,而“程序性”是道德判断最高阶段的特征,儿童还难以达到。

  因此成人在执行某项决策时不仅要使结果公平,而且要让儿童知道执行的过程是否公平,这样才能使儿童有更强的公平体验,从而做出积极的行为。

  (1)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学生的成绩好差,外貌美丑,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学生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2)重视结果公平的同时,也要重视过程公平。教师要尽量使用公平的方式做某项决策,最好能让学生参与决策的制定,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同时,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3)开设与公平认知有关的道德方面的选修课和活动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公平认知和道德认知水平,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

  (1)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家长要尤为重视与几个孩子之间的相处,不要凭自己的喜好区别对待孩子,在家庭中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手足关系。

  (2)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要使他们认识到公平不一定意味着平等im体育,作为哥哥或姐姐可以适当谦让弟弟妹妹,与其他孩子相处也要学会礼让,多照顾有需要的儿童。

  (3)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注意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心里认可家长的做法,从而真正促进孩子认知方面的转变,进而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

  公平不是绝对的,学生应该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结合多种因素考虑公平,做到带有人情味的相对公平。

  平时多与老师、父母和同伴进行交往,多向长辈和榜样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多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