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6 20:06:58 浏览: 次
bandao游戏儿歌,是童年的“代名词”之一,它能给孩子们带去梦想和力量,记录孩子们的笑声和心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儿歌代表,一段经典的旋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包含着几代人的回忆。
《北方快车》六一儿童节特别策划——《我的童年我的歌》,和你一起唱响(畅想)美好的童年……
【丢手绢】这首儿歌,你一定很熟悉。小时候,你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一边唱,一边玩丢手绢;长大后,你带着你的孩子一边唱着这个儿歌,也一边玩丢手绢bandao游戏。儿歌,连接了你和孩子的童年。
儿歌,以前称为童谣。我国最早的童谣,是《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是圣人尧在微服私寻的时候,听到孩子们唱的。
细数下来,童谣距今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诞生于明代。明代吕坤于1593年编成了《演小儿语》,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46首儿歌。
民国时期,中国流行乐之父、音乐家黎锦晖,投身国语统一运动。他认为,让孩子学国语的最好方式就是学唱歌。他写了24首儿歌和12部儿童歌舞剧,成立表演团,还创立了中国第一份儿童读物《小朋友》。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这首儿歌:
到了3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歌曲创作减弱了许多,但《卖报歌》《读书郎》以其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延续着自己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卖报歌》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首歌的原型是一个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
有一天她卖报的时候,被一群人撞倒在地,手上的报纸也都散落了。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把她扶起来,还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个人就是著名作曲家聂耳。
聂耳根据小女孩的生活,创作了这首《卖报歌》。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因为歌声,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到了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儿歌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丢手绢》《拔萝卜》《春天在哪里》《一分钱》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80年代和90年代,儿歌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bandao游戏,《采蘑菇的小姑娘》《种太阳》《世上只有妈妈好》《外婆的澎湖湾》《数鸭子》《蓝精灵》……
与五六十年代相比,这些作品显然融入了改革开放后特有的时代气息。其中,《蓝精灵》是八十年代第一首百分百中国原创的配套主题歌,还曾获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
除此之外,这个时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系列动画主题歌,也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儿歌之一。:《黑猫警长》《邋遢大王》《葫芦娃》《舒克与贝塔》…这些儿歌,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直到今天,很多人提起这些儿歌还能哼出旋律。
2000年后,儿歌创作渐渐进入瓶颈和停滞。儿歌的主要来源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喜羊羊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是一只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同名主题曲,《哪吒传奇》的主题曲《小哪吒》等等。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英语学习也逐渐开始普及,很多英文的儿歌也渐渐成为孩子英语启蒙的工具。比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一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我们,有了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各种载体来获取不同的信息。儿歌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儿歌APP,不仅有经典儿歌的集锦,还优化了经典儿歌的音质,甚至开始把儿歌呈现出多种形式。可以配上孩子喜欢的动画,可以投屏到电视上跟孩子边看边学,多媒体的儿歌学习形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儿歌代表。儿歌,形成了一种传承一一那些经典的儿歌,那些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儿歌,由我们再教给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