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 > 早教资讯 > 早教知识

小步在家早教:孩子爱打 人?你可im体育以这么做

发布时间:2023-05-21 10:45:34 浏览:

  孩子爱打/人的习惯并不是一天养成的,而且这个坏习惯已经可以在童年引发紧张的人际关系,甚至是严重的社交障碍。但事实上,打/人只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其他可以引发儿童社交障碍的攻击性行为还包括言语攻击(如辱骂、嘲笑、大声喊叫、给他人起外号等)和关系攻击(如挑拨离间、背后说别人坏话等)。这些攻击性行为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时被遏制,将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数都与同事关系紧张。可见,攻击性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它是可以持续的,童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第一,是不是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需要被制止?不一定。许多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上,年幼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性攻击,年长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冲突,孩子只是努力想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是保护那些他们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目的不是伤害别人,但结果却可能造成了伤害。比如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去抢夺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他的目的只是把玩具拿到手,攻击只是拿到玩具的手段而已。

  敌意性攻击的目的则是伤害他人,当孩子使用敌意性攻击,看到别人身体或心理受到了伤害,他们会感到满足,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攻击。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去攻击另一个小朋友im体育,目的是为了让这个孩子哭,有可能是他认为自己此前被欺负了。

  所以如果一个1岁的宝宝喜欢打/人,家长完全不用如临大敌,但如果到了3岁左右或3岁以上宝宝还热衷于频繁打/架,家长就需要有足够的重视。据统计,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强的孩子,10~14岁时打/架、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都会更明显。

  可见,如果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家长依然以孩子小、没恶意为由不为孩子立规矩,及时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如宽宽),这种攻击性行为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社交生活。

  第二,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首先,要探究宝宝打/人的原因,消除根源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批评。一般情况下,3岁或以上年纪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几乎都带着明显意图,不管是因为抢夺玩具,还是恶意的攻击他人。但也还是建议家长最好提前问一下宝宝:“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暴力的方法呢?”得到宝宝的回复后再进行判断也不迟。

  第二、进行移情训练,培养亲社会行为。科学家发现,很多习惯霸凌甚至少年犯罪的孩子,他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特别差。被他们欺负的孩子已经很痛苦了,他们却感知不到,或者无所谓。这就是从小欠缺了最基础的移情教育。要从小在生活中让孩子理解,做了不好的事情周围的人会痛、会生气、会难过、会失望,家长们就要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还可以去买一些情绪卡片,带着孩子一起观察,难过失望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表情。然后激发孩子的同理心,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这里有一个非常管用的妙招,就是运用角色扮演游戏训练宝宝的情绪情感的反应能力。比如让孩子扮演被欺负的小朋友,或者胆小的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教会他们换位思考。

  第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榜样示范。身教大于言传,虽然是一句老话,但是在攻击性行为这件事情上是说一百遍都不为过的真理。家长之间要互敬互爱,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尤其当着宝宝面时,即使有矛盾,也不要互相攻击、指责,更不要动手。同时,要杜绝“绝对权威型父母”和“棍棒出孝子”的教养方式,提供远离暴力影视作品的家庭环境。

  第四、进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教育,引导宝宝正确避免冲突。当宝宝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可以教给宝宝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比如,教会他们应该如何道歉、如何表示关心、如何分享、如何融入群体、如何躲避攻击,每次不用多,教一个话术、一个方法,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先使用起来,然后再投射到真实环境中。这些帮助都是孩子非常需要的。

  1.马上干预制止攻击性行为。在发现宝宝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告诉宝宝“不可以”。

  2.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合理宣泄情绪。在对宝宝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要引导他们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比如倾诉,运动排压、呐喊等;或者可以将情绪宣泄到那些无生命价值、安全无公害的物品上,如棉被、沙袋等;也可以转移注意力,让宝宝投入到感兴趣的游戏中,在游戏中淡化儿童的攻击性情绪。

  3.不要随意贴标签。孩子的行为都是对家庭教育的反馈,当孩子频繁出现敌意性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要盲目地贴标签 “你总打/人,是坏孩子”“你这么专横,以后没有小朋友喜欢和你玩儿”等,殊不知,这些标签会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知,甚至影响到他的人格发展。

  关于“打/人”这件事,如果孩子确实已经出现了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家长们除了要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我还想借用一位美国儿童咨询师的话“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给家长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多向孩子表达爱,多付出一些时间用于亲子陪伴,这会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最核心的本质。加入小步在家早教,解锁高质量育儿之旅!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