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 > 早教资讯 > 早教知识

im体育早教中心对宝宝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3-04-12 10:31:26 浏览:

  im体育看了大家的回答,我其实很同意一点,就是如果冲着玩儿,可以去;如果冲着学东西,还是算了。

  因为 3 岁前的孩子是「独立玩耍者」,根本就不会“和别的孩子一起有规则、有计划、深入交互地玩”。

  有很多家长让孩子上早教班的目的是让孩子“有点跟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也算是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

  事实上,3 岁之前的孩子,很难掌握交互性的游戏以及真正的开展社交——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到了 3 岁才要去幼儿园开始投入社交的原因。

  要知道,孩子玩游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再牛逼的早教班,也改不了孩子生长规律哇!

  对于 2 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游戏基本都采用「平行游戏」:虽然同处一个空间,但基本上你玩你的,我玩儿我的。

  随后,孩子会逐渐发展出「旁观者游戏」的能力,不少 3 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这个技能,一个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旁边还有个小朋友在安安静静的看着,这就是「旁观者游戏」。

  3 岁半以后,孩子们才可以开始掌握形势更加复杂的社会性游戏,并涉及更高水平的互动。

  这个时候,才会有家长期待的、可以发展社交能力的「联合游戏」: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共享或者转借玩具来进行互动,尽管做着各自不同的事情,但是彼此有所交流。

  同龄人游戏的最终发展阶段是「合作性的游戏」:儿童真正地开始与他人一起玩耍,轮流使用玩具,或者发起竞赛,甚至共同设计一些有规则要求的环节。

  所以说,孩子能参与什么样的同龄人社交,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不该要求低龄的孩子一定要掌握高难度的社交,这违背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

  除了「发展社交能力」的扯淡设定,还有其它 2 个特别容易让家长上套的设定。

  这个概念产生于 100 多年前,是个陈旧、简单、粗暴的概念。用一个数字衡量孩子的智能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人的大脑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 83% 的大脑神经突触出现于从出生到 20 多岁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通常女性要 20 岁出头才能完成这个时间段,而男性往往用的时间会更长——大脑是人身上最晚完全成熟的器官。

  所以 2 岁之前的早教班的零星干预,对于成年后的智力水准没有影响。而那些高质量的长期刺激才能真正促进大脑的发展:

  比如家庭的富裕程度、日常能够接触的人和事的多样化水平、孩子自己的学习习惯、孩子本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习惯以及父母本身的受教育水平。

  除了智商外,早教班还惯用“右脑开发”或者“全脑开发”的噱头,说早教班可以让孩子的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事实上大脑的左右半球只有能力上的些微倾向,而并没有完全割裂的分工。

  认知神经科学家 John Medina 曾对现在流行的左右脑的功能区分做出过有力的讽刺:

  但的确有一些研究发现了大脑的左侧和右侧有一些倾向性,比如右脑倾向于记住事物的要点,而左脑则倾向于记住细节。纵然如此,所谓的“右脑开发”与“全脑开发”也大大的被媒体和早教中心的营销部门夸张与神化了。

  你有了孩子,你知道遇事要如何跟孩子沟通吗?你知道怎么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吗?你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吗?

  我精心准备了 3 天免费直播课,帮助你寻找到孩子的天赋和优势,激发孩子学习主动性,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参与报名。

  如果你同意我,欢迎你点个赞、转个载、或者看一下我在丁香妈妈做的关于早教的课程。如果不同意,你可以点反对,或者在评论区告诉我。

  感谢小伙伴的提醒,链接如果无法打开,可以关注丁香妈妈公众号,从菜单进入。

  我不认为世事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去和不去都有各自的理由,并不是一句有钱没钱就说得清楚。不然,题主也不必在这里问,大家也不必在这里大费周章去回答分析。

  也有很多朋友询问看些什么书,我觉得看什么书不重要,关键是,看。哈哈哈。看书的心态跟去早教差不多,你不要指望看书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我觉得看书最大的收获是,你接受了孩子本来的样子,哈哈哈。

  之前对早教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所以一直没有让宝宝去上。现在宝宝快两岁了,正在为三岁入园作准备。从1岁9个月开始试听,实地考察每个早教中心的情况,然后再作出选择。我是这样想的:不管牌子多么响亮,名声怎么好,我都要亲自去看看,再作判断。

  早教机构看什么?看环境。我会首先排除空间很小,人很多的机构;其次,新装修味道还没有散去的也会被failed掉;第三,观察环境是否干净卫生。

  看交通。是老人家带着去,还是家长带着去;是开车去,还是坐公共交通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人,不同的交通工具,决定了你选择的距离和地点。这看似与早教质量无关,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交通不便,或者非常远,把大人折腾得很累,实在没有必要。

  看理念。每次去试听,我都会跟早教中心的“校长”、老师聊很久,问很多问题,也听他们介绍,目的是从跟他们的沟通中了解到机构的教学理念,老师的素质,从而判断机构是不是跟自己的育儿观念相符,老师的素质是不是达标等等。

  看课程。各种机构的课程名称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说就几大类,音乐、运动、美术、智力、语言。有一个早教机构的老师推荐我选择他们的右脑课,开发右脑记忆的“闪卡”课程,我当时也震惊了,“闪卡”已经是被淘汰且证明对孩子没有好处的一种教学,早教机构居然还把它作为卖点,我又立刻把这个机构排除掉了。

  早教有什么用?首先,我想说的是,对早教期望值太高,那么注定是失望的。我不认为早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作用,也不认为不上早教就比别人落后。当然,还是有好处的。譬如: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陈禾老师不断强调的“高质量亲子陪伴”,早教课程可以做得到。早教课程是父母和宝宝一起上的,家长和宝宝都不受外界干扰,聚精会神地互动45分钟,这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对宝宝的成长和发展,我认为比早教课本身的收益还要大。

  给予适合年龄特点的引导。宝宝发育很快,无论是身体、脑部和心理的发展,不同的年龄段有其特点,有些家长不一定会学习过相关知识,或者是新手家长没有经验,早教中心可以指导家长和宝宝做一些适合年龄阶段的游戏和锻炼。

  发展社交能力。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早教中心有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宝宝在逐渐熟悉环境和人的过程中,会慢慢观察到如何与其他人的交往,不至于太过害羞和怕生。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我的宝宝就是慢热型宝宝,在早教中心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融入,但我并没有强迫她,给她时间,等待她适应那里的一切。

  要注意什么误区不要盲目。其中有一个早教机构的顾问跟我说:“你看这个宝宝,7个月的时候来我们中心,只来了三个月,就学会爬行了。”我当时被雷到了,难道不来你们中心,人家宝宝就不会爬了吗?哪个宝宝到了七八个月不去早教中心就不会爬了?就算不去早教中心,你的宝宝还是会爬,会走,会跑,会自己吃饭,会唱歌,会跳舞,等等。

  不要期望值太高。早教并不会把你的宝宝变成天才,什么开发右脑之类的课程,只是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诉求。不去早教中心,也不见得就会比别的宝宝落后,早教绝对不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途径。考察三个月的结果,我认为早教是一件低性价比的事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去,觉得贵,就不去,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不同早教中心有什么区别?细节。考察早教机构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收费贵的早教中心特别注重细节。脱鞋换鞋这是必须了,譬如入门之前给每个小朋友测体温,消毒小手,然后告诉你我们的肥皂泡不是肥皂哦,是淀粉,无毒的;我们创意课的颜料是水性漆哦,无毒的;我们烹饪课的食材是有机的哦,对小朋友很有益哦,等等。怎么说呢,人家玩儿的是逼格,然并卵。

  理念。不同的早教中心会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你去深入了解,判断是否跟自己的理念一致。我认为这恰恰是判断早教机构是否适合自己宝宝最重要的指标。

  究竟要不要去早教?笼统地说应该去早教或者不应该去早教,我认为都不合适。是否要去早教,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

  那么,什么人适合去早教呢?照顾宝宝的成人(老人、保姆、妈妈等)本身对育儿没有什么概念,也不善于或不积极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那么,去早教,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再不济的早教中心,也是会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这对不了解科学育儿的大人来说,是一种弥补。

  作个不恰当的比喻,早教就像一款甜品,不是人体必需品,且甜品的质量和享用人的具体情况又影响了结果。譬如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甜品可以迅速补充能量,就像一个完全没有育儿概念的人去上早教。而对于一个营养状况正常的人来说甜品不但不是必需品,甚至因为其质量带来健康风险。好处当然有,就是甜品带来了感官味蕾的享受,就像早教带来的虚荣和安慰作用。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一款劣质的甜品,那你可能带来更多的健康风险。考察了各种高端中端的早教机构,发现专业壁垒太低,那些所谓专业,只是对完全没有育儿概念的人来说的专业。总的意思是,你若饥饿,可以吃甜品,但是你嫌贵,那就吃米饭,一样的健康,没有区别。如果你有钱,享受其带来的感官体验,可以吃,但要选择一款优质的甜品。

  什么人不适合去早教?如果家长本身对育儿比较有主见,也积极努力学习各种育儿知识,那么,我认为去不去早教都不太重要了。如果你没有选择好一个合适的与你的育儿理念相吻合的早教机构,那么整个早教过程你会觉得很不满,甚至百般挑剔。说实话,如果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育儿观念,那么去早教只不过重复着你平时跟宝宝做的事情,相对于昂贵的学费,这真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太有钱,又找到与你理念相配,你又还特别有时间,那么当我没说。

  如何选择早教机构?家长要有自己的育儿主见。家长要有自己的一套育儿理念,才可能选择合适的早教机构,如果自己的育儿理念是模糊的,那么选择的早教机构也注定是盲目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其中一个早教机构向我推荐“闪卡”课,这明显跟我的育儿理念是相违背的,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被早教机构“忽悠”。

  实地考察,多交流,多试听。一切口碑都是道听途说,比不上亲自看一眼。很多早教机构都有试听课,不妨带着宝宝去看一看,不一定像我那样撒网试听,或许你很幸运在最初几次试听就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早教机构呢?

  本人目前已经离开这个行业了,主要是因为考上研要继续深造,先撇开早教有没有用不说,对于我来说这五个月的早教师的经历,是我一个学生第一次如此直观的看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就上海来看,早教这一行的供需都是非常巨大的,早些年商场里的实体店,现在大部分都转型做了食品和早教,一到寒暑假和周末,都能看到我家附近商场里的早教中心里挤满了家长和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步入中产的80后和70后们,疯狂的打听着哪里有好的早教中心,我们的店在市中心,最远的有从金山打电话来咨询要来加入的,被我们的店长给拒绝了。

  现在上海的家长很疯狂,很多家长来听了我们一节试听课,当场就付了1W-3W不等的高额学费。眼睛也不眨一下。我也在闲暇之余和许多家长聊过天,我发现把孩子送来做早教的家长大多都是70和80后的中产家庭或者上层家庭的家长,其中也包括明星的亲戚等,这些家长们通常分为三类。

  盲目型的家长不管早教有没有用,总之周围的家长都在送还在去早教,那岂有不送之理?不送,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就像不理智的大妈们出去旅游冲进了免税店,不买?那就是亏!

  曾经一个家长这么和我说到:“我看到XX家儿子,才上幼儿园大班就已经会自己读英语绘本,会弹钢琴,会轮滑,会骑自行车,还会演舞台剧了,我家这个我也没想让他这么出息,其实我也不想鸡血,但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是真的急,一起读幼儿园的XX已经会读大绘本了,我们家这个连ABCD顺序都没搞很明白,我送他来其实也不是说他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希望尽个做家长的责任,等小孩长大了我也可以和他说妈妈给你也送过早教。”

  还有一个家长这么说:“我的孩子将来要读复旦大学,那就要去复旦附中,要去复旦附中就要去复旦附小,去复旦附小就要去去幼升小考试,幼升小考试现在可难了,不送个早教根本不可能教会的。”(这类的家长数量非常之多,也因为现在上海的幼升小考试形势莫名严峻)

  这类家长往往是受到了强烈的朋辈压力,或者想得实在太远,从而产生的一种焦虑,似乎将来不读复旦大学孩子就废人了一样。看到其他孩子的成就,再看看自家的娃,同时自家又有那经济实力,迫于自己的焦虑感,那干脆也就送过来,尽个责任缓解一下焦虑。

  第三类家长通常是家长是社会上层,经济条件富裕,父母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我接触下来,这类父母大多是研究生或者博士学历或者要不就是当代的官一代,富一代,这类家长的目的很明确,从小就给孩子走的私立学校,小学在幼儿园都在国际学校,然后就准备出国,甚至是全家移民的这一批父母。这批父母在孩子进去的闲暇之余的聊天都是什么海外投资房产这类的高端话题,唉,尽是些我从来没想过的话题。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类的父母,例如觉得早教无用类,想早教但经济情况不允许类等等,这些类型的父母,因为不会来早教中心所以我也没有接触太多。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的答案,说有帮助,可以说出一堆理由,说没有帮助同样也可以说出一堆理由,如果硬要我做一个选择,那肯定选择是有帮助的,只是这种有帮助是有条件的,不是谁家宝宝送来都是有帮助的。有家长问过我,你是因为做了早教这一行所以才觉得早教有帮助,还是你真的觉得早教有帮助?

  每当被这么问我都会想到我补课的两个孩子,一个是个初中预备班6年级的女学生,她的妈妈是菜场里卖菜的,爸爸是电力工人,两夫妻都是外来打工子女,这个女生虽然已经6年级了,但是英语单词量出其的少,一篇小学四年级水平的英语阅读,都是非常简单的词汇,她有一半的生词,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坑害,常年纠结于语法中无法自拔,不仅仅是英语如此,数学、语文都不是她的强项。同时她也没有强项与爱好,其实我觉得这些都还好都可以接受,因为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她和我说她没有梦想,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前段时间某综艺节目出来的男星的老婆,未来爱干啥干啥,干不了就死了算了。补课之余一有时间,她一定是在刷抖音,刷微博,看综艺里的男明星门在舞台上闪闪放光的样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早教中心里上外教课到幼儿园大班的英语水平比她强。我几次和她沟通,但是都失败了,最要命的是我和她爸妈沟通,她爸妈给出的答复是只希望她上个好中专,将来有一口饭吃就行了。

  这一刻我似乎可以看见一个女孩的命运已经被定格了,最让我伤心的是我在她的眼中看不见一点点这个年纪该有的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第二个孩子是一个今年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孩,妈妈在英国读了7年的本硕回国创业,爸爸是国企管理层,孩子虽然就一定点儿大,我去她家做英语伴读,让我惊讶的是,她的词汇量,一些高中词汇她都认识,而且口语连读虽然很稚嫩,但是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最让我赞叹的是,她不是被逼的,她热爱阅读英语,每次读完一遍,她都要按照剧情给我自导自演一遍,还邀请我做她的配角,再或者她就要问个不停,例如为什么美人鱼有尾巴,为什么小马宝莉里的云宝还是哪个宝头上有个彩虹,为什么汪汪队的狗狗会说话之类的,总是让我觉得好笑又好玩,遇到有些绘本带音乐的,我还会给她把故事唱出来,结果她会让我唱歌七八遍,她都不嫌厌烦,然后等我走了自己在家里偷偷唱。除此之外她还爱轮滑,爱表演,爱唱歌,爱钢琴,爱音乐。当然她最不爱的就是算术,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天使!当然这个孩子是从一岁开始爸妈就给她坚持做早教的。

  第一个孩子我去了,她是苦瓜脸问我怎么又来了,第二个孩子我还没去,她就问妈妈,我什么时候再去。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我觉得到头来早教有点用,但是我为什么说早教不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呢?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家长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

  第一个孩子我相信,如果她送来了早教,那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因为家长的格局太小,视野太过于狭隘,仅仅靠一星期几次,每次一两小时的早教或者补课想要逆转这近十年来家长深深埋在孩子心理的种子,那是真的很困难。家庭才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第二个孩子从小就是走早教出来的,之所以她会变得那么天使一般,也是因为她的父母从小对她的保护、呵护、培养、倾注是巨大的,早教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只是起到一个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本的决定性作用还是在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

  那所以什么才是一个好的早教中心,一个真正好的早教中心,是教会父母如何成为更为优秀的父母的同时协助父母帮忙培育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的地方,是真心实意热爱孩子关注孩子成长的地方,这也是早教中心最该做的,而不是以单词数量、语法掌握程度、汉字掌握程度、算术能力、歌曲掌握几首这样的量化的指标去衡量一个早教中心的好坏。

  现在因为早教市场的利润巨大,许多鱼龙混杂的中心把广告打的天花乱坠,把早教的功能夸的神乎其神,似乎送进去了,出来就是神童,是天才,那多半是骗人人的。除了父母本身和 早教中心 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早教老师了,能不能遇到一个优秀的早教师,全看各位家长的运气了,名师难求。

  还有别忘了,最重要的还是父母本身,永远别幻想着把孩子送进去,撒手不管了或者偶尔关心一下,早教中心就能给大家打造出一个天才或者神童出来。

  根据格塞尔的实验研究,那些所谓能提高孩子智商和认知能力的早教内容,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而唯一有用的,就是早教机构,给家长营造了一个跟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家长相当于花了重金,购买了一段专门的时间,在早教老师的安排下,跟孩子进行有规律的亲子互动。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真正的发展与成长,是与父母互动的关系中实现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就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发展心理学中「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和同事通过研究了儿童的神经运动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成熟才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支持他这一观点的著名研究——「双生子爬梯实验」讲起。

  科学实验讲究「控制变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像养小白鼠一样,把人养在实验室里控制和观察。

  所谓的「双生子」,就是俗称的「双胞胎」。由于双胞胎在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上具有极高的价值,通常用来研究不同环境与不同基因组成对研究要素所造成的影响。

  同卵双生子是有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有接近 100% 相同的遗传基因。如果将同卵双生子的两个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在长大后,其中某种特征不同(比如智力、性格、情绪等),就可以认为是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父母教育风格等)不同所造成的经验不同,从而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

  异卵双生子是有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仅有 50% 的基因是共有的。如果异卵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让他们两从小就在相同环境(家庭、学校、父母教养方式等)中,发现他们在长大之后,im体育在某种特征不同,就可以认为是两个人之间的遗传而造成的差异。

  格塞尔就采取了「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范式,以此来研究生理成熟与学习哪一个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他选取了两名未满 12 个月的同卵双生子(哥哥和弟弟)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两个小家伙去学习爬梯子。由于是同卵双胞胎,因此哥哥和弟弟在身高、体重、健康状况以及母亲身体情况、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

  格塞尔先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 48 周开始学习爬梯子,48 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并且站立时也是摇摇晃晃,走路则非常勉强,而格赛尔按照实验设计,每天训练哥哥 15 分钟。

  哥哥的训练那叫一个苦呀,在训练过程中,他经历了多次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就这样,格塞尔对哥哥艰苦训练了 6 周时间,到了第 54 周的时候,哥哥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所接受的训练方式跟哥哥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弟弟的学习开始得更晚,他在出生后第 52 周,才开始练习爬梯子,比哥哥整整晚了 4 周,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哥哥从 48 周开始,练了 6 周,到了第 54 周时才学会爬梯子;弟弟从 52 周开始,练了 2 周,也是在 54 周时学会了爬同样的梯子。

  这一结果引起了格塞尔的思考:为什么先接受训练的哥哥在爬梯子上没有表现出优势呢?格塞尔进一步对其他的同卵双生子进行了玩积木、玩球、学习词语、数字记忆等实验。

  他发现,无论哪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然超过没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做同样的训练,没受训练的儿童马上就会赶上或超过受训练的儿童。据此,格塞尔指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当前,许多早教机构非常火爆,有些早教机构的收费动辄就 3-5 万,非常昂贵。然而就是这样的价格,依然有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待,交钱去参加早教培训。

  实际上,根据格塞尔的实验研究,那些所谓能提高孩子智商和认知能力的早教内容,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而唯一有用的,就是早教机构,给家长营造了一个集中时间跟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家长相当于花了重金,购买了一段专门的时间,在早教老师的安排下,跟孩子进行有规律的亲子互动。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真正的发展与成长,是与父母互动的关系中实现的。

  格塞尔根据自己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成熟势力理论」,认为孩子的成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刻度表」一样,生理结构成熟到什么程度,就具备了发展出什么样能力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仅起到一个引发的作用,无法改变「刻度表」上本身的数值。

  也就是说,儿童在生理未成熟之前,一直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这个准备状态实际上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这时,成人应该等待儿童达到对未来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超前学习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没有实际意义。

  由于格塞尔受当时研究技术与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还没有基因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格塞尔只是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生物学结构的成熟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这个生物学结果与后天教育环境究竟是什么关系,他并没有回答清楚。

  随着现代基因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检测技术的诞生,终于在「先天遗传与后天学习」的争论上,有了明确的回答,也就是「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

  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凯西(Kathy Hirsh-Pasek)在她的书里面提到过一系列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由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William Greenough设计的。William获得过APA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奖,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

  William设计了三种环境给小白鼠活动。一种是一只小白鼠住在一个小笼子里;一种是一群小白鼠住在一个大笼子里;还有一种就有意思了,是一群小白鼠,住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大装置里,就是下面这个,像不像我们常见的游乐场?

  然后William让住在这三种不同环境的小白鼠去走迷宫,看谁最快。结果毫无疑问,住在游乐场的小白鼠们走迷宫最快——这很容易理解嘛,游乐场的小白鼠受外界环境刺激得更多,大脑发育相应也就更发达。

  凯西的书提到还提到另一个实验。在William之前,有一位叫Hebb的心理学教授把一些小白鼠带回家给他的小孩喂养,并且是在家里散养的。后来他把这些散养的小白鼠带回到实验室走迷宫,他发现散养的小白鼠比他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走迷宫更快,犯错误更少。

  大家可能会很好奇:那么,游乐场的小白鼠跟散养的小白鼠相比,哪个走迷宫更厉害呢?

  前段时间有位闺蜜问我,她8个月的宝宝有没有必要参加早教班,说刚好有朋友认识店长,打完折每节课还不到200块(广州)。

  一年多前,我也参加过几家早教中心的体验课。试了一圈下来,先不说他们给我的报价多让人震惊(穷产阶级嘛),就单单说体验课那个节奏,我就接受不来:课程紧密,孩子刚刚熟悉教具,正开始投入玩耍就被收回去了。教室里放着轻快得让人焦虑的音乐,老师让你跟着他们,带着娃做这个那个动作,教室里不是哭声就是家长的喘气声;那些不哭的娃眼神除了惊恐,就是迷茫。

  体验过后,回家做了一些功课,跟先生一商量,就果断放弃了,任凭销售人员怎么打电话灌输早教的用处,就是坚定婉拒。

  我们给孩子读绘本、做游戏是早教,带孩子玩过家家、也是早教,家长所有的言行身教都是对孩子进行早教。当然,去上早教课也是了。

  目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分类。但是聪明的中国妈妈们把市场上现存的早教机构分为美式早教、蒙氏早教、日式早教三种,在我看来实在是并没有那么明确的。

  金宝贝的英文名是GYMBOREE,母集团在美国主业是服装零售,在2017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后来经过重组恢复了运营。有报道显示,它将会在近期第二次申请破产。

  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因为GYMBOREE的教育板块(也就是金宝贝)在2016年被Zeavion Holding公司收购了——中文名叫亿翔控股,隶属于江苏飞翔集团。金宝贝现存大部分门店都在国内。

  美吉姆的母公司也在美国,但是根据美国官网可知,在美国他们就是一个面向6周到13岁的儿童运动馆品牌,官网并没有提到过Early Child Education也就是早教的概念:

  日式早教在中国最出名的品牌是“七田真”,根据朋友反映,课程收费还特别贵,号称主打开发右脑和专注力。

  右脑开发已经被证明是伪科学。2013年的一个研究显示,扫描1000名年龄在7岁到29岁的年轻人的大脑后(把大脑划分为7000个区域进行对比),研究人员没能找出哪一侧更加活跃的证据。一个人哪一侧显示出活跃,取决于他在干什么——训练右脑这件事,就好比高考状因为学习勤奋睡觉肯定不会太多,所以你就让孩子少睡觉好像就能当状元似的。

  同时,这个品牌的创始人七田真的个人经历和荣誉被人广泛质疑,引用一段:

  七田真的教育博士学位,来自著名的专门贩售学历的野鸡大学纽波特大学,同时其宣称所得到的诸多荣誉,亦皆来自同性质团体,例如社会文化功劳奖的授奖单位“日本文化振兴会”是日本政府指明的野鸡大学“国际学士院大学”的关联组织。而其所颁发的社会文化功劳奖,则是专门发给其相关人士的荣誉奖项。七田真同时也宣称是“国际学士院大学—的讲师。另外像世界和平奖, 其授奖单位世界和平工作团(World Peace Corps Mission)则被指为盗名机构,盗用美国肯尼迪总统成立的美国和平工作团(US Peace Corps Mission)名义,同时多次被指控贩卖世界和平奖或是利用该奖项诈骗受奖对象。

  此外,七田真所创立的七田真学习法被批评为伪科学,在国际权威的脑科学和心理学论文数据库PubMed和PsycINFO里不能搜索到一篇与“七田真学习法”(Shichida Method)有关的论文,连个别词条(如照相记忆photographic memory)所得得搜索结果都没有。而七田真宣称所做过的实验,不但没有在科学家公认的学术杂志发表过,完全未被心理学家或脑科学家经过试验证实过。因此,七田真书中所提及的“研究”或“实验”可谓“有科学之名,而无科学之实”的伪科学。而七田真学习法往往尽量与现有的科学成果扯上关系,是误导消费者的商业行为。

  尤其是七田真早教中用到的闪卡、圆点卡,已经被研究证明对孩子的认知发展百害无一利:

  就是这样,一两秒之内把卡片翻转,让孩子记住数字(文字)与图案之间的关联。

  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好听点就是死记硬背,难听点就是巴普洛夫的狗——条件反射而已。

  一般机构都会开设运动、音乐、艺术这三大类课程,很多机构会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特色课程,例如通识、生活技能、学校技能等等。主流机构都会有双语教育。

  这里有一点大家要注意,这些课程不是培训,而是刺激。如果有早教课程宣称可以让孩子学会多少单词、汉字,那立刻就可以Pass掉了。

  主流价格是每节课200-300元左右。但是根据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以及不同品牌的早教机构,价格可以从50元到400元之间浮动。同一品牌的机构,在不同城市价格不一样,甚至可以相差一倍以上。在深圳,很多早教课能去到400-500元每节。

  早教机构最常见的课程包是一年上完的90多节课,一周两节,一次性费用大概在2万上下。

  这个费用对几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个是我们这篇文章的前提,对于月薪六位数轻易能拿出这笔钱的家庭,那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了,报个班就相当于多个地方玩耍而已嘛。

  为了了解大家参加早教课程的初衷,我调查了身边几乎所有有娃的朋友,总结了大家的想法。相信如果你有参加早教课程的打算,八九不离十是基于下面的“美好愿望”。

  然而理想跟现实是有差距的,下面是穷妈搜集的妈妈们的吐槽,都是线多岁的小姑娘,根本就不懂小孩,更不用说什么育儿知识了;有些小姑娘是刚来的,一问三不知”——

  2、“我问早教中心的老师,两岁的孩子在家总是坐不下来一起看书是怎么办。结果他们告诉我孩子专注力不够,上完他们的课程就好了”——

  3、“我去一个国内的早教品牌上过其中的音乐体验课,他们倒知道孩子不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于是内容安排得满满的,不断变换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

  4、“我听一位在早教机构工作的表妹说,他们的机构花钱最多就是在营销推广这块,课程研发和师资培训投入相比少得多。体验课是特别抽出来加强培训的,效果当然好,连大众点评的好评也是花钱刷出来的”——

  5、“本来想着给孩子启蒙英语,不过那老师的英语口音实在是太……一言难尽了,我这个半吊子的四级水平感觉都比她好”——

  6、“我们家孩子头几次还觉得挺新鲜,到了后期压根提不起兴趣了,觉得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东西。现在每个周末我们都往外跑,去接触各种新鲜玩意,再没去上课了”——

  7、“去上了一次体验课,从此以后好几家早教机构轮番不停给我打电话啊!”——

  早教重要吗?非常重要。本文一开始那个例子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环境刺激的重要性

  又比如,早期各种视觉经验对大脑视觉中枢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如果把出生不久的小猫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哪怕只有3~4天,大脑的这个区域也会退化。如果把小猫关在黑暗中更长的时间,大脑就会受到永久性的严重损伤。

  还有人跟踪了孤儿院孩子的发育情况。孤儿院作为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难得的对比案例。

  在出生后6个月内被收养的小孩,在学龄前无论是体格还是认知能力,都会进步明显,到最后与正常的儿童没有差别。

  但是6个月后才被收养的小孩,进步就不明显了。孤儿在孤儿院待的时间越长,大脑出现的缺陷就越严重,就越不容易恢复。

  只要父母给孩子适当年龄的玩具器具,带他们参加日常的活动,例如吃饭、唱歌、洗澡、读书等等,就足够了——大脑就能得到正常的发育,为年纪稍大时的

  (阅读、音乐、绘画、社交等)打下足够基础。甚至即使是在非常贫困的家庭,只要有父母充满爱的抚养,也能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充足的发展。

  早教中心的各种课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能够培养出更加聪明的宝宝——甚至可能会给宝宝的发育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这些刺激,这会导致他们退缩,从而可能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刚刚说了,音乐绘画这些)的关键期——这些技能的发展取决于后天的大量练习。

  散养的小白鼠,在天然的环境里,能看到形形的物体,能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味道。它们要跟猫咪、虱子、跳蚤、蜘蛛打交道,甚至还要找个鼠生伴侣,来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为爱鼓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