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 > 早教资讯 > 早教知识

古im体育代的早教:“蒙学”“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发布时间:2023-06-03 10:27:38 浏览:

  im体育童年应当是什么样子的?针对这个问题,当今网络上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孩子就应该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必为了成绩而忧心,也不必因为未知的前途而过早地承担压力。但也有人认为,童年时期,就是人生的起跑线,如果此时不努力,那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现在的人民群众对于儿童早教有着不同的观念,古代的老百姓同样也是如此。古人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可见他们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在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早教形式。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儿童早教又在何时趋于鼎盛?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这一时期,国家文化氛围开明,众多异邦前来朝拜,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股文化学习的风潮。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唐朝时期的皇帝相当重视对国家人才的选拔。他们已经不再信赖以往的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而是更加强调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的作用。

  在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唐朝统治阶层不断将这一制度完善和创新,也将实际考核内容改变成更加适应国家统治的需求的元素。通过对众多文人学子真才实学的考核,唐朝统治者才能从中挖掘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政治人才。

  考试成为了当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依据,而不少平民学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考试当中。对于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最好时机,那么他们就会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礼记》中曾经记载过,父母会在儿童成长到一定年岁时,将儿童送往专门的早教场所,由专业的老师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家庭一般属于唐朝的中上层家庭,家中也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撑教育支出。

  而在下层家庭中,父亲负责外出劳动,为家中赚取生活来源。而母亲则负责待在家中,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人格品性。

  若家中孩子是女儿,母亲大多会将女德女训一类的思想传递给女儿。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女儿并不具有同等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所以终生只能被困在家庭当中。而家中孩子若是个儿子,那么即使经济窘迫,家里人也大多会选择勒紧裤腰带,为孩子选择一个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早教场所。

  在科学考试制度的影响下,不少家庭为了改变命运,从孩子刚刚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开始,就会把孩子往功利性的学习方向培养。孩子接受早教时,他们的命运或许就已经注定。参加科举考试,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除了科举考试的影响之外,唐朝繁荣的文化环境也为兴盛发展的儿童幼学提供了成长土壤。

  不管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平民百姓,唐朝众人几乎都非常崇拜具有一定文学才华的人。李白杜甫等文人,即使他们的政治才能不被统治者认可,他们的文学才华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少文人学子以他们为偶像,追随着他们的脚步进行文学创作。

  越来越多的文人群体增加了唐朝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不少家庭为了附庸风雅,也会在儿童教育的奠基阶段增加文学对孩子的影响力。

  万邦来朝是唐朝特有的现象,也体现着唐朝至高无上的国力。而在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唐朝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一些西方的早教思想和文化,也通过这个机会传入到唐朝国内。

  于是,唐朝家庭当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性和功利性上。他们会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也会培养孩子独自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

  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唐朝的早教文化其实是非常先进的。其中的某些文化元素,即使放到我们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也同样适用。

  唐朝的“蒙学”,因此也成为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一个点。不过,“蒙学”并不是唐朝特有的时代文化产物。

  先秦时代大致分为夏商周时期和周代后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阶段的儿童蒙学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在夏商周时期,上层贵族阶级和底层奴隶阶级对儿童的教育特点不尽相同。贵族阶级更加强调礼乐制度,也会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尽可能多地加入礼乐文化元素,帮助孩子提前适应贵族社会的生活。

  而奴隶阶级的主要任务就是生存,他们为地主阶级和贵族阶层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活着是他们最终的目标。因此,他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也更加偏向于实用性。

  他们会教导儿童如何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如何正确处理个人琐事,如何正确应对家务。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奴隶阶层的儿童早教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让社会文化高度繁荣。多数民众都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构造,也更加重视对儿童人品的培养。所以这一时期,专门的早教场所“孺子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个故事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所以他们会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尽可能地选择良好的环境,也会尽力为孩子排除成长环境当中的一切不良因素。

  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类似幼稚园的场所,邸第,就建设于汉代。它就好像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贵族幼儿园一样,只接待统治阶层的子弟,不对平民开放。

  在邸第当中,老师教导的内容包括日常的生活礼仪、皇室的生活细节以及对儿童成长道路的规划。可以看出,邸第的教育风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的。可是它教育对象的局限性,也决定了早教无法在汉代得到普及。

  隋唐时期自不必说,这一时期的早教文化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不管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有意识地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尽管目的不同,但早教在这一时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更是为蒙学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空间。而后来的元代,明朝和清代,更是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

  从前的四书五经,到后期演变成了四书五经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技能,也成为了儿童早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古人其实也相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蒙学始终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拥有一定的地位。

  在了解了蒙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之后,我们也来谈谈儿童接受开蒙教育时,需要阅读哪些书籍。

  总的来说,《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耳熟能详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再加上《千字诗》,这些书正好就是中国古代的开蒙四小书。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些不少国人熟能详的句子,就出自《千字文》。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面意思也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可以说,《千字文》帮助孩子树立了最早的价值观,也在孩子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奠基作用。

  同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当中的字字句句,也对儿童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也许就蕴含了巨大的道理。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能够成为儿童智慧的启迪。

  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儿童看到的绘本,是不是觉得其实中国古代儿童的开蒙书籍更有意思?虽然没有图片的辅助,但是儿童仍然能够从这些字句认识到他们眼中的世界。

  而古时候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提过,在教导儿童时,更应该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人格和善良的品格。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蒙学的重视,其实并不比今人更少im体育。

  儿童是懵懵懂懂的个体,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没有趋于完善,所以最容易被教育和塑造。因此,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大家都非常重视儿童教育阶段对儿童终身发展的影响。古时候蒙学的兴盛变化,不正印证了这一观点吗?儿童教育,其实也是成人需要重视的终身事业。而今天,儿童开蒙教育的市场仍然十分广阔。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