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 > 早教资讯 > 早教知识

im体育请问早教真的有用有必要吗?国外也有早教吗?

发布时间:2023-05-07 15:12:35 浏览:

  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在宝宝出生后0-3年内,脑部神经才开始急速髓鞘化,而且,神经细胞互相联结、产生突触、形成网络,同时,脑部的重量也逐渐增加。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儿童的大脑以惊人的速度发育,每秒能够建立超过100万个神经元连接,这是此后任一阶段都无法再现的速度 。

  因此早教,即早期教育,尤其0-3岁的早期教育是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

  在这一阶段,如果能适当地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能够促进其突触的发展和神经通道的建立,进而强化其学习能力 ,甚至决定了他们步入社会后的薪资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生命早期对每一名儿童至关重要》中提到了三个关键点 :

  婴幼儿食物中75%的能量都被用于脑部发育,因此让孩子吃好不仅能塑造健康的体魄,还是大脑发育所必须的。

  早期的不良经历,包括疾病、忽视、压力、暴力(包括严重的体罚、大吼大叫等)和污染等将改变大脑中所形成的神经系统连接 。

  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爱意的说话、游戏、看书、唱歌、回应、互动,以及高质量的早期教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到了「高质量的早期教育」(Quality 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ies),并指出目前全球仅有15个国家制定了能促进幼儿大脑早期发育的基础性国家政策,确保家长为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

  上世纪90年代,英国由社保部门提供0~3岁幼儿的保育服务,教育部门提供3~5岁儿童的教育服务。1998年,英国新工党执政后,促成了教育和就业部的整合,共同提供0~5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和保育服务 。

  同时,英国还颁布了《早期教育专业教师认证标准指南》、《早期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任职资格标准》、《早期教育教师资格标准》(EYTS)等一系列要求,不断提高早教师资的专业水平 。

  直属英国教育部的英国早教中心认为,要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关注其先天特质,与之建立积极的关系,并且建立起适宜他的环境。

  美国最著名的早教方案,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前干预项目:The Head Start Program。

  1964年1月,林登·约翰逊总统(Lyndon B. Johnson)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向贫困宣战。不久,相关专家开始着手制定了全面的儿童发展计划——这正是Head Start计划的开始。自1965年以来,Head Start项目从一个为期八周的示范项目发展到包括全天/全年的服务和许多项目选择,每年为全美100多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

  研究发现,参与Head Start项目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好的认知和语言技能,并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好;同时,他们在进入学前班以后,各项技能还在持续进步。儿童参与此类早教项目开始得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其效果也就越明显 。

  2017年,我们赴美期间,也看到很多城市的图书馆在为0-5岁的孩子们免费提供每周1节的早教课,主要内容为数字/字母认知、阅读课、游戏课和音乐课等。

  学术界对智力的定义更类似于一般人对「综合能力」的概念,智力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它不光体现在传统意义的思维内容上,还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经验、自我监控、动机等能力。

  对于号称能提高孩子智力的讲座或培训,其内容的有效性并没有科学研究予以支持!

  例如,尽管低龄的宝宝也拥有多种认知能力,但并没有宝宝真正能够自己读书;并且“提高”婴儿的智力也是不可能的,诸如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神经学会这样的官方组织已经公开批判了那些宣称能提高婴儿智力的计划。

  背上书包,去学校教室坐好,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形式,并不适合0-3岁的孩子。即使让孩子学会数数、认字等知识类的教学只能形成短期的优势,并不能确保孩子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都能在课业上一直领先于他人。

  早教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大脑的认知发展,而只要给予孩子适当、丰富的刺激就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那么早期教育当然可以交由家庭成员来进行。

  如果父母不了解如何促进孩子早期认知发展,最终决定去上早教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资质和设施。要看早教机构是否具备办学许可证(可以在网上查询其真伪),也要看其是否有安全通道,安全措施和安全的玩具和教具、明亮舒适整洁的环境。

  教育理念。考察早教机构的教育理念、整个机构的文化氛围,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与早教老师的聊天,了解其专业性和教育理念。

  课程设计。向老师了解课程内容的设置,看其是否需要基于宝宝每个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抽查每个游戏背后,潜在的目的性是什么。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技能水平等进行适合的选班,而非拔苗助长。

  师资力量。就如AMI是蒙台梭利学校的金字招牌一样,师资水平是衡量早教机构专业性的关键因素。早教老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证书,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即使做不到一对一的教学,也要看看一个老师最多带几个学生,因为这决定了同样时间内,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投入程度。

  性价比。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盲目选择贵的或者优惠力度大的。

  品牌声誉。一般来说,拥有科学、系统和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型知名早教机构会比较有保障,即使不是最好的选择,至少也不会很差。如果早教机构既有亲子园又有幼儿园,并且两者互动发展,也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Rosenzweig的研究认为在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里养大的白鼠不仅大脑更重,而且灰质层更厚。由于大脑灰质与认知能力有关,因此这些在丰富环境下成长的老鼠在走迷宫等任务中表现自然也更好。

  19世纪70年代,Greenough设置了三种环境,来研究不同环境对对白鼠认知能力的影响。第一组隔离在小笼子里,没有任何社会互动;第二组在一个相当大的笼子和其他几只白鼠生活在一起;而第三组生活在游乐园一样的环境中,这里有各种滑梯,转轮之类的设施,同样也是几只白鼠生活在一起。

  最后,研究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白鼠最聪明,甚至比刺激很多的游乐园中的白鼠表现更好。

  试着去「和」宝宝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提问题,关注他们的反应,并提供进一步交流的机会。不要觉得宝宝们听不懂而放弃了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当你换尿布或者湿衣服时,宝宝会听你说的话和唱的歌。

  英国早教专家认为,三个月大的宝宝就能开始和你对话了,而你要做的仅仅是在说几句话以后停下来,留出让他说话的停顿。接下来,你就会发现他们用声音和动作来回应你了。令人惊讶的是,小婴儿也能展开这样的「对话」,尤其是当你做到下列几点时:

  尽管宝宝们可能并不理解你所说的词语的含义,但他们会对你的声调和读书这项活动提供的亲密感做出回应。并且,和宝宝一起阅读还能够让宝宝对读书这件事有愉快的体验,从而启蒙持续终生的阅读习惯。

  先让宝宝适应并喜欢你为他/她读书这项活动;等他/她稍大一些,选一些颜色鲜艳的绘本、画册给他/她作为玩具,陪他/她一起看并讲解;随着成长与识字,可以从节奏明快、故事有趣、篇幅较短的书籍开始,让他/她自己来读,并且与他/她讨论故事的内容与人物,慢慢的,读书就会成为孩子的一项爱好而不是苦差事了。

  要想尽早培养宝宝阅读的乐趣,可以把他抱到自己的大腿上,和他一起看书、读书或者阅读故事摘要。纸板书和布书能在宝宝的啃咬中幸存下来。你可以买一些书,同时从当地图书馆借一些书。尽量不要把你的钱浪费在购买号称能促进宝宝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塑料玩具上,这些玩具通常会把字母印在表面。宝宝很快就会认识这些字母,而不再需要这些玩具了。

  玩具店里总是摆满了各种玩具,但对宝宝而言,最好的玩具其实是你:一名会玩、细心的成年人,还“装载”了声音、眼睛、耳朵、手、膝盖,并且了解宝宝的喜好。

  一些塑料玩具被吹嘘成是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和爸妈进行早教的必备用品,对这些宣传语最好持怀疑态度,因为大多数都是虚假宣传。宝宝最初的几个月乃至几年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期间最能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是你和宝宝之间的对话,以及玩一些最简单的东西。尽管我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社会,但宝宝的世界并不需要这些高科技。

  宝宝的玩具和周围的环境需要保持干净卫生。并非所有玩具都得是塑料的,当然也不需要总是色彩鲜艳的,或者都能发出有趣声音的。尽管宝宝有时喜欢塑料玩具,但也喜欢木质和柔软材料的外表和质感。他们也不希望所有玩具都发出声音。

  一旦宝宝能自己独立坐起来,他们就解放了自己的双手,接下来,他们将用这双手去探索全新的世界。他们通过自己移动、摇晃简单的玩具,并将这些玩具拿出和放入大一些的容器来学习。爸妈不必无节制地买玩具,只需要有一个「宝贝篮子」就足够了,里面包括一把木勺、一个金属茶杯、一大片棉布、一只软布球、一个洗澡海绵和一只老式的木制夹。在给宝宝玩之前,需要检查这些东西都无法被宝宝吞下去,也没有锋利的边缘。在宝宝玩的时候,也需要坐在一旁密切地关注——父母最好能保持沉默,直到宝宝明确地邀请你一起玩。

  宝宝喜欢使用自己新学到的身体技能。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去接触并抓起感兴趣的东西。现在他们还没有“危险”的概念,所以需要你确保他们抓取范围内的一切都是安全的。

  宝宝花了很多精力来学习如何让自己动起来,例如爬行。他们会在决定爬向某处以后,经历从磕磕绊绊到熟练爬行的过程。宝宝上半身发育总是早于下半身的,所以不少宝宝一开始时爬行时是向后爬行的。

  宝宝需要足够多的机会来练习他们选定的「体操技巧」。如果爸妈总让他们坐在婴儿座位或者婴儿车里,他们是无法学会这些身体技能的。与此同时,让他们撒欢也需要一个安全的练习环境。最好的区域是舒适的地面,以及有你在一旁和他快乐地玩耍。一旦宝宝学会了新技能,他们会急切地想要使用这些技能:你会看到大一些的孩子欢快地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这种「来爬吧」的热情也是早期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最后结论:早教很必要,国外也有早教,但早教不等于早教班,并且,早教无处不在!

  易凌云. 英国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 15(6):76-85.

  良好的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可以促进孩子健康的身心发展以及与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早教”不等于“早教班”,同时我们应该警惕,不要让“早期教育”变成“超前教育”。

  本来觉得孩子成长是静待花开、水到渠成的过程,可是看到周围朋友的孩子在学这个、学那个,自己也开始动摇起来:

  但是仔细琢磨琢磨,一些早教的方式和效果真的有那么好吗?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早教都尽人意。

  比如说4、5个月的时候就让孩子学着靠着坐,孩子坐不稳容易向两边倒,腰部力量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坐久了他还会有焦虑感,哭起来。

  后来孩子终于学会独坐了,成人又开始架着宝宝学走路,却发现孩子自己走的时候,平衡感不好,反而容易摔跤、走不稳。

  又比如说给孩子看绘本、学认字,因为年纪小,孩子不仅没有学会,反而产生对绘本的逆反心理,连绘本都不爱看了。

  无论是孩子的体能发展还是认知发展,这些其实都是“超前教育”,而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

  世界上各种职业都需要考执业证书,只有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学习,就上岗上线了。

  面对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如果父母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用独立的思维去判断怎么样的早教是有利于孩子的,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态,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早教班”启蒙当中。

  孩子生命的前三年,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体验,确实会关系到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未来身心健康的成长。如果孩子早期感官的经验有缺失,可能会造成孩子大脑永久性的损害和功能缺失。

  一个出生后双眼就患有白内障的孩子,视觉缺乏对光的体验,大脑就会缺乏相关视觉区域的刺激。如果这种光刺激的缺失持续4个月,这种损伤就会持续终生。

  比如说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担心是不是之前错过了“吃饭的敏感期”;

  看到孩子不愿意独立做事情,事事要父母帮助,又担心是不是错过了“独立的敏感期”;

  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看到其他的孩子都在学心算、拼读、认字,自己的孩子不去上个幼小衔接班开小灶,是不是小学就变成班上垫底的孩子?

  这些焦虑的背后,折射的是对早期教育的过分解读,“早教班”、“补习班”成了一刀切的、最简单的解决焦虑的出口。

  被超前教育的孩子,刚开始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可能学业成绩会比较超前,因为许多知识都学过、听过的。

  但是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的一个问题: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感觉没有挑战,没有新鲜感,这样一来就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慢慢的就容易养成不良的的学习习惯,出现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如果在小学的前期没有养成良好的专注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有一波孩子出现成绩的分水岭,许多超前教育的孩子反而落下了。

  一些早教的方式,在孩子不会翻身的时候,教父母帮助孩子翻身;当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驾着婴儿的手教他们走路.....

  这些真的是良好的“早教”吗?在我看来未必,因为这些方式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早期环境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我们确实要提供一个丰富、有趣、有吸引力的环境给到孩子。

  孩子出生的时间、翻身、爬行、长牙等等这些里程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内在过程。

  我们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会爬行,事实上爬行、学步等动作的习得全凭他自己摸索而来。

  如果我们在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架起孩子来走路,孩子本身的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准备好,会引起孩子身体的压迫,倍感压力和焦虑。

  想想那个还不会独坐却被支棱着坐起来的孩子,腰累了支撑不住了,却不能自己转换姿势,必须通过哭泣才能引来成人的帮助,我们是不是能感受孩子的压力和焦虑呢?

  当婴儿能做的事情得不到赏识,而他们不能做的事情却被期待时,就会对婴儿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是不是“我是不合格的”这个普遍存在的故事的开始呢?

  6岁前的孩子,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过程的早教,如果脱离具体事物去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认知的局限,并且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灌输式”的学习,破坏了孩子本来对环境的兴趣和好奇,而兴趣和好奇,正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孩子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但是实现目标中要允许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幼儿在每一发展的目标的发展,都达到同样的高度。

  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准努力,并在各方面出现各具特色的发展。

  有些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五个月就爬得很好了,同样的年龄段,自家的孩子还不会坐。

  真正的教育应该要能看到孩子发展的独特性,并且给予更多的支持。焦虑,只会让事情变糟糕。

  所以每个人具有差异性,其实是高级动物才具有的一种表现。父母应该看到这一点,并且去保护孩子内在的节奏,给予一个丰富的环境,刺激孩子潜能的发展,静待花开。

  刚出生的孩子,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懂得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并能保持平静,他们就建立起了安全感的第一层基础。

  让婴儿感觉到平静,还可以培养孩子注意力。平静的他们会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

  鼓励孩子运用自己身体的协调和力量拉起物品站立起来,而不是成人拉着孩子站立。

  随着孩子的经验,发展越来越多,他们探索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照顾孩子的成年人比较多,阿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常常会受到好几位不同成年人,不同信息的轮番干扰。

  比如说孩子在玩一个积木。成人在一旁说:--“你看这个,这个积木是不是要这么搭?”

  这样子的方式,看起来是陪伴孩子,但是其实孩子受到的是不断地打扰。久而久之,他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都被磨灭了。

  随着孩子能够独立走路,他们双手能够被解放出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了。在一岁半之后,早教的重点不是在于玩具,而是在于参与日常的生活。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热衷于成人经常做的事情,在厨房里摘菜、在客厅里打扫卫生、擦桌子、扫地、摆餐桌......这些都是孩子特别喜欢的。

  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做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事,鼓励他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他可以自己倒水喝、自己穿衣服,可以为自己做很多的事情。如此,他们就会获得目的性的动作,并且向着独立的方向努力发展。

  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阶段,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观察孩子,明白孩子现有的水平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给予一点点的调整,不断给孩子“递梯子”,孩子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自己完成了许多以前想不到的挑战!

  比如在我的孩子两岁半学习上厕所的时候,每次都不愿意自己动手穿。如果我执意不帮孩子穿,孩子可以在洗手间里僵持半个小时。后来我就观察到,其实孩子是可以穿裤子的,生理上做好了准备,但是在心理上可能他并没有完全准备好。

  --“让我们把裤子穿起来吧!我提着裤子问孩子,你想先穿左边还是右边的裤腿?”(给予一个选择)

  --“嗯,我看到你把右边的裤腿穿进去了,接下来我们来穿穿左边的裤腿。”(描述客观的事实)

  --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在了,手又去玩其他的东西。那么我就会提醒孩子:“你看到你的腿了吗?它们穿过了你裤子上的洞洞了吗?”(帮助孩子的心智和动作一起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把裤子提起来,数到三,我们一起向上提。”(积极的邀请和参与)

  如此,这一把“梯子”逐步逐步的就帮孩子建立起了自信心,当我们不再和孩子对抗,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自自然然就会自己穿裤子了,逐步收获独立和自信。

  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的。因为孩子所有的教育的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

  六岁前的孩子,他们是通盘学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也为孩子未来的人格奠定非常坚定的基础,所以只有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孩子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总而言之:

  早教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早教班,更不是揠苗助长的超前教育,而是在于我们和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

  关于怎么给孩子做早教,也可以查看我写的其他文章和回答:推荐文中提及到的几本书吧:

  @玫瑶老师《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作者,专注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接地气育儿干货。

  朵朵六个月时,我就去了离家最近的金XX试听。老师上课节奏紧凑,有感染力,“成长伙伴”(销售顾问)的言谈举止也很专业,育儿知识丰富,不急着推销。所有工作人员永远带着灿烂的笑容,对每一个宝宝热情招呼,可以看出他们是真心喜欢孩子。

  硬件环境我也比较满意。进门要换统一的消毒袜;设施都是木制或者软PU皮制成的,避免宝宝撞伤;地面是防滑材料,上完课马上有阿姨进来擦地、消毒玩具;卫生间也很干净,没有异味。

  于是成长伙伴抛出了杀手锏——办卡后可以先免费玩里面的游乐设施,等到我想让宝宝上课了,再开始上也可以。

  育乐教室里的设施像乐高一样可以自由拼插组合,每两周就会变成一套崭新的设施,宝宝永远不会厌倦。

  金XX最有名的就是音乐课(MUSIC)了,我们已经坚持上了一年多。音乐课不只是让孩子听音乐,而是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亲子互动。一节45分钟的课有13个游戏环节,音乐风格有二十几种。

  老师唱歌像百灵鸟一样悦耳,虽然英语发音并不是最标准,但是我觉得影响不大,关键是会调动气氛,擅长和孩子互动。

  坚持上课的效果是:朵朵现在对音乐非常敏感,打拍子跳舞都有模有样,也不再怕生,愿意拿着小麦克风对着全班说话。

  记得她一开始可是非常胆小拘谨,抱着我战战兢兢地望着老师,甚至容易受到刺激哭泣。

  育乐课我上了十次不到,朵朵完全不受控制地到处疯跑乱爬,加上平时场地都可以自由进出玩耍,我觉得上课的必要性不大,所以我就没再继续上。

  我觉得最满意的一点,就是老师不会像公立幼儿园一样评比孩子的作品有多优秀。

  不管孩子画成什么样,老师都能想出合适的表扬辞藻,比如说乱涂乱画就是“努力用多种方法来创作”。

  两岁以后,我们开始上环球宝贝课(GLOBAL KIDS),就是模拟去世界各地旅行,带宝宝体验各国风土人情。

  此外,金XX还会有一些额外的活动,比如宝贝的集体生日会。这种活动往往要扣两节课,还要收取80元材料费。

  一开始,我没有期望一周上一节唱歌跳舞做游戏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但是开始上课以后,我发现其实早教课教的是家长——让家长学会如何高效地陪孩子玩,在玩耍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

  我以前是一个比较缺乏游戏力的人,面对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常常觉得陪玩很无聊;但是我把老师教的技巧运用到家中后,自己也慢慢成了一个会玩的人。

  实在想不到应该玩什么,把老师上课的内容重复一遍,就可以逗得朵朵哈哈大笑。

  如果孩子回头看老师,就询问他们要不要回去继续听课,然后拉着他的手回到老师身边。

  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少听几分钟的损失远远不及当众给他们难堪带来的伤害。我认可这种尊重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的教育方式。

  另外,每个月我都会参加他们举办的现场育儿讲座和专家微课,我觉得获益匪浅。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师让家长来扮演孩子,然后让其他家长七嘴八舌地对他们说一些不恰当的批评,比如“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这么那么笨”。

  上完这堂课的家长纷纷表示会将心比心,不会再对着孩子吼叫,而是进行正面管教。

  老师又举例说明,比如说孩子在上课时抢走了老师的水桶,家长不应该斥责他捣乱,而是应该弯下腰问:“XX,你可以帮老师把水桶放到那里去吗?”

  我去的这家店开了11年,生意兴旺,所以店里人满为患,周末会有十几个小朋友一起上课,每个小朋友两个大人带,空气不好。虽然门口有人量体温,但是无法避免病毒的传播。当然,生病是小朋友们离开家庭踏入社会的必经过程,所以家长一定要权衡。

  因为金XX的课太贵了,我在朵朵一岁半的时候报了另一个别人推荐的机构的课,一节一百块不到。我觉得这个课性价比很高,短短45分钟包括了音乐和手工两部分。

  但是老师的上课节奏相比之下要慢很多,也缺乏热情和对个体的关注,不知道是否是个别现象。朵朵对部分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会跑去玩滑梯。老师会要求我把她抱回来。但是这个年纪的小孩都有逆反心理,越是抓,她就越是要逃。即使被抓回来,她也根本不肯好好听课,而是在地上打滚耍赖。

  课上有小朋友大哭或者嗷嗷叫着抢玩具,老师也不会给予言语上的关心或者引导,而是心无旁骛地继续上课。

  这点和金XX是天壤之别。虽然金XX上课的小朋友也有十几个,但老师会关注到每一个小朋友的反应,会及时点评和鼓励小朋友,发生状况也会主动引导。

  最后我选择了不配合老师的要求,不去抓朵朵,她反而会自己跑回到我身边。其实她对玩滑梯本身并不感兴趣,因为下课后哪怕我逼她玩,她都不愿意上滑梯。她只是单纯地想通过逃跑的方式和大人玩耍而已。

  我当然不想娇纵她,但是她现在处于Terrible Two的阶段,自我意识强,不讲理,逆反,不适合硬来,只能慢慢引导。强行拉拽只会让她当众在地上撒泼打滚哭闹,让她更厌恶上课,也更加影响秩序。

  前面提到了金XX对于小孩乱跑的处理方式,我觉得他们的循循善诱才合我意,但是在很多国产品牌早教销售的口中,这种方式就成了“不守纪律”。

  枪打死偷吃东西的老鼠!当老师做着打枪的手势,教孩子读“一枪一个啪啪啪”的时候,我目瞪口呆,脑子里都是“难道盗窃罪就该处以死刑吗?”“应该教小孩打枪吗?”的黑人问号。我家有上千本绘本,可从没出现过枪。>

  虽然我遇到的可能是个别现象,但是我在金XX上了十来个老师的课,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我真不是它家的托,没有拿到任何好处,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至少就我的体验而言,课程的质量和价格明显成正比。

  上早教课无非是一种省事高效的方式,让很多同龄的宝宝聚集在一起,按照该年龄段的特点因材施教。家长如果选择在家自行早教,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家长必须积极学习育儿知识,把握宝宝的敏感期进行重点刺激,更重要的是每天耐心陪伴互动。

  最后,要设法让宝宝多认识多接触同龄人,培养社交能力。如果家长自己可以创造这些条件,那可以省一大笔钱。

  当然,如果忽略经济因素,去靠谱的早教机构长期上课肯定是锦上添花的。而不用心陪伴孩子的家长,花再多钱上早教课也是浪费时间浪费钱。

  我在机构里看到过把孩子丢给保姆,自己玩手机的父母,也有当众对孩子吼叫,甚至当着孩子面骂孩子外婆的母亲。

  我不可怜这些人的钱包,而是心疼孩子。另外,一定要定时上课,反复刺激孩子的大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有用的。

  但是不管上不上课,父母都要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并在生活的点滴中做好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孩子就是自己的镜子。

  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记得,父母不肯用心,你的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归根结底就是耳根子软+脸皮子薄。好在我也算是个热爱学习的妈妈,两万多学费交出去,必须收回来超过两万的经验教训。(这方面真希望小草莓继承妈妈的优良品性)。

  一年多下来,我现在也算个半吊子的育儿/早教专家。虽然比起来问题下面其他把早教当成事业的宝爸宝妈还差很多。不过至少,我现在也不算是一棵任人宰割的韭菜了,我有经验分享给大家。

  叨叨完毕,接下来进入分享经验的环节:早教到底有用吗?强调一下:以下回答仅限于3岁以下的孩子,3岁以后的早教我也正在摸索,还没透彻,就先不乱说话了。早教有没有用?真实体验:有用!贴下我家小草莓的现状:玩彩带飘飘游戏:>

  现在我家小草莓已经会后退走了,最近还有点准备双脚跳的趋势。了解孩子成长发育里程碑的妈妈们应该知道,这已经是大运动远超正常水平的标志了。语言方面差不多能连词成句,靠一个个单个的词语也能大概明白她想表达的意思。在同龄宝宝里面,也算是非常聪明的了。

  虽然一岁半的孩子会的这些都不算啥,但对当妈的来说,看到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变化,跟吃了蜜糖一样开心。毕竟这些能力都不是我们刻意拔高的,就是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一点一点引导她自然而然显现的能力。

  因为小草莓的出众,经常也会被其他妈妈拉着问:早教用处真的那么大吗?我都会下意识反问一句:你说的“早教”指的是什么?绝大多数妈妈就愣了:早教还能是什么?不就是早教班吗?而我家小草莓学的比较杂,6个月上早教中心,不到7个月开始上在家早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早教理念和形式。如果妈妈们问的是早教中心,觉得把孩子送过去就不太用操心,让孩子学这学那,就会变得又聪明又懂事。我都干脆利落的回答:没用!孩子是自己的,指望别人教,不管对方是啥专家,就两字:没用!除非你就把孩子送给她了。这个我一开始也说了,买完课没多久我就后悔了,要不是耳根子软脸皮薄,就去退了。好在早教中心对宝宝没啥用,不过也让我增长了经验,算是一个有益的教训。心态放好,心态放好。其实真正对宝宝有用的是在家早教。或者说:父母懂一点早教知识。这要比花大价钱去上早教班有用的多。我现在用的是小步在家早教,他家的理念很有趣,早教主要是教父母。具体讲,就是如何在父母跟孩子共同组成的这个空间里,以亲子互动为基础,在日常的生活和有趣的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我把体验课的链接贴上来,想试一试的家长可以看看:

  有。现在的早教理论体系都是国外来的。最知名的就是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这三大流派。就算不属于这些流派的,也都会标榜基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些全都是从国外来的。

  除了七田真,大部分常见的早教都是基于上面提到的四位大大的理论研究结果做的展开。国外早教发展的比国内好很多。

  第二:很重视对妈妈的支持。这一点从大J小D的书里能看到的比较详细。早教不管是对妈妈的“培训”,还是对孩子的“托育”都非常到位。而这一切都在指向对妈妈的支持。我印象很深的是小步分享过的硅谷案例,硅谷很多公司,为了让新手父母能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会开设托育中心。高智商父母的高智商小孩,他们整天干嘛?从小学编程吗?不是的,小步的CEO云宝妈妈亲自去看过,原来孩子们在那里也就是玩,日常生活里的锅碗瓢盆,各种玩。国内外的早教机构有什么不同?

  相比于国外早教的“社会性支持”,国内的早教主要就靠家庭了。可能我国是人口大国,也可能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吧,早教基本就是靠家庭,确切来说是靠妈妈,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说白了,基本是凭本能带娃,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而且早教效果还受家长影响。

  知乎里面有个问题“一个母亲真的能毁好几代人吗?”,真真都是家庭教育的血泪史。

  早教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引进早教机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国内有国内的实际情况。比如美吉姆,在国外的时候,一节课相当于一杯奶茶钱,基本所有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到了国内,价格一下子就变得很高。然后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一旦早教变成“奢侈品”,他就要提供一些附加价值来满足大家的“荣耀感”。教育又能做什么呢,就努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乖巧吧。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要么违背教育的初衷和孩子的天性,要么虚假宣传。这也是我不推荐任何早教机构的原因。现在国家针对早教政策如何2020年被认为是“托育元年”,国家连续发文说要重视0-3岁孩子的托育,其实就是把目前的家庭早教逐渐分离出来转向社会支持。

  但是即便是有社会支持,最终,陪伴孩子最多的还是妈妈,妈妈的早教认知,还是宝宝能力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天花板。

  这也是后来我越来越感激小步在家早教、并且愿意把小步推荐给更多人的原因。有这么一套好的方法,能让家长们知道怎么陪孩子,怎么给孩子回应,能促进孩子的能力和人格发展,我为痕么不分享给更多人。

  在两岁多的时候,宝宝开始逐渐有自我意识,三岁以后就要让宝宝逐渐走向独立了。早教方式上又需要逐渐变化。仍然在学习研究中,也希望能够跟各位妈妈一起探讨。最后,我是小草莓妈妈,时尚界叱咤风云的职场女士。也是一枚新晋宝妈,欢迎与我交流宝宝的养成经历哦~

  ……凤姐点头,刘老老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刘老老方安顿了,……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煞事的?只顾吃果子!”

  这里的板儿,通俗来讲,这孩子怕羞不大方,用术语来描述,孩子的社交能力较差。

  早教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去上早教课,更重要的是有无系统的,持续性的,给孩子提供多元化的环境,有意识地培养社交能力,有无持续地进行词汇语言的灌输,有无刺激开发大脑的创造能力等等。倘若父母过于繁忙,无法在家给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那么送去早教早托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之前提到的英国调查,非熟练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如果两岁前就送去早托,7岁时的平均阅读能力可以达到2.2。

  一个小宝宝,从小就系统的去读书,画画,做手工,游泳,和小朋友们一起完成项目,随着年龄的成长,他/她也会自然而然地去继续这些项目中他/她喜欢的部分。比如林黛玉,小时候必然被父母捧在手中,念诗读文,父母地位高贵门庭往来见多了各式各样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官家的子女与奴婢的子女),长大了对这些也不陌生。而板儿一个乡下孩子,父母虽疼爱,不过是田间乡野里玩耍,所见只有一样的乡野孩子。骤然到了富贵环境,他从未有这样的社交经验,怎么会不局促不安呢?早教自然是有必要的,早教课只是一种花钱找专业人士帮自己完成的方法。论到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在于家庭环境,言传身教,社交经验,机遇际遇。而非是否每周上了一节早教课。

  孩子的压力来源,除了外来的伤害外,大部分来自于家庭,与父母是否能够建立顺畅的沟通,家庭氛围是轻松充满爱的还是充满紧张与压力的。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的大脑构建,对认知能力与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形成终身影响。

  比如回答过一个题主的问题,她给两岁多的孩子做手工,孩子没有兴趣做却,喜欢破坏妈妈做好的手工为乐,妈妈便很严厉地训斥了孩子,而孩子从此表现得对手工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这样的早教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作用,相反增加了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对手工形成消极的情感印象,反而有了负面的效果。就像刘姥姥在凤姐面前,拿着板儿训斥给自己找话题,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来说是更大的一次打击。幼龄的孩子需要的是尊重与保护,而非严苛的教训与压力。

  古人说三岁看老。确实三岁左右,孩子的性格与行为方式会出现较大的转变。孩子的社交能力与需求开始抬头,之前三年中家庭给孩子的灌溉会影响孩子对外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

  不提被家暴等极端的情况,说说身边的案例。两个同龄孩子(差 2 月月龄),H 孩两岁多前非常大胆开朗大方毫不怕生, M 孩谨小慎微从小有严重分离焦虑,大人抱着一定要一手拉住大人的衣服防止自己跌倒,遇到生人不愿意离开妈妈,一岁左右更多的是在父母怀抱里观察其他小朋友玩。

  H因为妈妈二胎,很少陪伴他,并且因为压力过大和孩子爸爸整日争吵,因为 H 调皮还会打他吼他。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这个小朋友的行为,H开始变得粗暴,出门则表现得谨小慎微,什么事都要躲在妈妈身后。而那个谨慎小心的M孩子,妈妈坚持亲密教育,基本上没吼过孩子更别提打,一切尽量以宝宝需求为先。这个宝宝如今再出门仿佛变了个人,可以离开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见到大人不害羞主动打招呼,大大方方。

  三岁前孩子藏在大人身后是因为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但三岁后孩子还是不好意思见生人说话,则可能是压力所致。

  比如题主已经开始焦虑同事送了孩子去早教,我的孩子会不会落后。同事的孩子会背千字文,多少诗,加减法。我的孩子不会。这些压力万万不能转嫁到孩子身上。

  0-8 岁之间,儿童的大脑在飞速的成长,随着公众号的普及,现在三岁前大脑形成大约1000 trillion 的神经元链接应该是常识了。但是很多育儿公众号不会提及,三岁后神经元链接会被大量减除im体育,再形成新的链接,然后直到青春期达到 500 trillion 一直维持到成年。科研者发现,5 岁的孩子能记得 80%3 岁多的事情,但 7 岁多的孩子只能记得 40%左右 3 岁左右的事情。

  我孩子还不到一岁,孩子的外婆就开始给我贩卖同辈压力,说我表妹家的宝宝两岁左右会被三字经了。她逗孩子玩就不停地给孩子念,鹅鹅鹅,锄禾日当午。这种类型的早教,除了孩子可以出去表演一下,其实意义不大。

  虽然我支持给孩子念些诗感受一下韵律的美,但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这样的早教,虽然看起来很惊人,但不啻于浪费孩子时间和脑力。

  明明他是上过游泳早教课的,但是因为无法持续,两年后,这项早教就像是彻底没有存在过一样了。

  同理,其他许多早教的项目,比如孩子的动手能力精细运动等,不能只指望每周一次的早教课,和孩子在家更频繁的安排一起画画,一起折纸,一起玩感知玩具的亲子活动则更为重要。

  孩子虽然还未做好社交的准备,但是从几个月开始,已经懂得观察彼此的行为,即使不会一起玩耍,也会平行玩耍,即复制对方的行为。

  英国有一项跟踪0-8岁孩子的长期研究,发现 3 岁前去幼儿园接受正式幼儿教育的,和3 岁前在家照看的小孩子相比,在八岁时,接受幼儿教育的孩子们有更好的问题处理能力,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少的行为与情绪问题。这个我自己深有感触,我家孩子一周岁半开始去幼儿园,朋友的孩子两周岁半才开始去幼儿园,两个孩子差一级。朋友的孩子虽然月龄较大,却无法适应大班的节奏。

  国外playgroup 非常的盛行,每一个小区,都有几个妈妈联合一起组织一个 playgroup,大家租个场地放上非常多的玩具,每周活动一次,让孩子们一起玩耍,中间孩子们一起吃个零食,妈妈们可以一起聊天。早教班更是五花八门,以唱童谣为最主要的形式,其中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每次半小时(如果你愿意可以去不同社区的,每周五次都可以)的 bookbug非常有代表性,唱歌,童谣,做手势,简单木偶戏,中间会读绘本讲个故事。

  两岁之后,早教课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宝宝体操,宝宝橄榄球,宝宝柔道等等。三岁后,基本上所有兴趣班都有了宝宝班,价格都不贵,和国内早教班的天价相比,英国的早教课价格简直是物美价廉了。

  如果有时间和金钱,可以带孩子多去体验,和不同的小伙伴一起完成不同的项目。增广见闻,接触的越多孩子越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越早可以培养兴趣,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

搜索